吉林文庙历史沿革

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Confucian Temple in Jilin Province

吉林是满族的发祥地。随着满汉文化的不断交融,乾隆元年(1736年),乾隆皇帝钦命修建永吉州文庙(吉林文庙的前身),作为清朝在东北建立的第一座文庙—吉林文庙,既是清朝对汉文化传入东北的认可,更是汉文化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。

乾隆三十年(1765年),由吉林理事同知图善于庙内东南隅起魁星楼一间,修棂星门三楹。

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,城内大火,文庙被焚,由吉林将军琳宁奏请,用官银重新修葺,殿庑门堂焕然一新。

嘉庆十一年(1806年),庙内斋房被火所焚。十四年(1809年),奉天学政茹棻奏请,将宫内所刊经籍颁放奉省各学饬建尊经阁存贮,当时吉林虽有学政官员,但无考棚,学政工作基本属奉天府管辖,,因此,由吉林理事同知富元,学政孙鉽白,将军秀林,副都统达禄率所属官员和吉林士绅捐资,于文庙内斋房故址建起尊经阁。

从嘉庆十四年(1809年)至道光初年,文庙的建筑有圣殿三间、东西两庑各三间、启圣祠三间、大成门三间、泮水池、棂星门、东西两角门(东曰圣域,西曰贤关),门墙外有左右下马坊各一,其南为照壁,庙之西为明伦堂三间,堂西有尊经阁三间,堂后为学正廨所。

永吉州文庙建成之初,在正殿悬有康熙皇帝御书“万世师表”匾额,此匾额应系康熙十九年(1680年)以后,由康熙皇帝书成,存于宫内的。此外,在嘉庆年间,又由嘉庆皇帝赐御书“圣集大成”匾额一块,悬正殿。

  道光十八年(1838年),由吉林士绅捐款维修。

   咸丰九年(1859年),由举人庆福、贡生侯镇藩倡捐重修泮池,改为石桥。

同治十年(1871年),另建明伦堂三楹,砖仪门一座,并修大门。

光绪九年(1883年),由署府教授解延庆改建两庑,为各五楹。

光绪十九年(1893年),由巡道讷钦重修,添建祭器乐器二库,加大泮池,加高照壁,并于庙内建名宦祠、乡贤祠、节孝祠各三楹。在大成殿后,建崇圣祠三楹。

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升祭孔为国之大祀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吉林改设行省,巡抚朱家宝和提学使吴鲁认为原有文庙简陋,不足崇礼,乃聘江苏训导管尚莹去关内考察文庙,决定在东莱门外(即今址)拓建新庙(即现吉林文庙)。宣统元年(1909年)新庙落成,其大成门、大成殿、崇圣殿及围墙均以以黄琉璃瓦覆顶。

民国九年(1920年)至十一年(1922年)经吉林省督军兼省长鲍贵卿、孙烈臣主持重修,历时三年。重修长九丈照壁一座,东西建砖楼各一,“文武官员到此下马”石坊,东西辕门,辕门上悬吉林提学使曹广祯所书“德配天地”和“道贯古今”匾额。在院内重修的除有棂星门、石牌坊、泮池、状元桥外,计有大成殿十一间,东西庑各九间,大成门五间(东曰金声,西曰玉振)、崇圣祠七间,乡贤祠三间,名宦祠三间,东西官厅各三间,东省牲厅三间,祭器乐器库三间,神厨一间,后院看守室三间,大成殿外石栏杆,砖厅一座,总计殿宇房屋共六十四间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民国十四年(1925年),由吉林省长王维宙主持维修。

伪康德元年(1934年),由伪吉林省长李铭枢主持维修。

伪康德三年(1936年),对大成殿维修。

伪康德十年(1943年),由伪吉林省长金名世主持较大维修。

解放以后,国家对吉林文庙古建筑的保护非常重视,一九六五年经吉林省拨款,在北京购黄琉璃瓦,并特聘北京古建专家,对吉林文庙大成殿进行维修,共耗资人民币二十余万元。

吉林文庙自建成到“文革”之前经历过六次较大规模的维修。“文革”期间,遭到了严重破坏。

1990年9月28日,以吉林文庙为馆址成立了吉林市文庙博物馆,并正式对外开放。

2006年5月25日,国务院批准吉林文庙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如今,古老珍贵的吉林文庙正以巍峨庄严的身姿,迎接八方宾客的到来。